:::

FIHRM-AP第二期新訊-統一與緬甸博物館(之一)

作者介紹:鐵悟蒙Thet Oo Maung

鐵悟蒙(Thet Oo Maung,又名史蒂芬・麥訥斯Stephen Minus)是一位滿懷熱忱的人道主義者、自學而成的畫家、攝影師及錄影師。他運用自己的攝影技巧,提高那些遭到污衊、遺忘或噤聲的人的聲量。其作品處理內戰、地雷、障礙者、兒童教育、兒童健康照護、女性培力、數位平權、盜伐林木、圈地及環境惡化等主題。他正在籌劃推動緬甸的第一個地下人權影展「一步電影論壇」。

一步電影論壇

一步電影論壇宗旨為在緬甸以電影提倡人道關懷。對於需要發聲爭取公義的人來說,一步電影論壇就是吹哨揭弊的場域。透過放映電影,我們提倡表達自由、言論自由、和平與和諧,分享人權、正義與社會運動主義的知識。2021年2月的首日,軍政府濫權,奪走新選出的全國民主聯盟政府的政權。許多人民走上街頭抗議軍方政變。在鎮壓全國和平示威的過程中,軍方殺害了許多的年輕人,女性與兒童也無法倖免。有鑑於此,一步電影論壇會繼續提倡人權、自由與正義,我們用電影的力量抗爭。


1961年,緬甸(英文舊名Burma,後改為Myanmar)脫離英國後的首任總理吳努(U Nu)宣布緬甸為佛教國家。1961年8月29日,國會通過了吳努親自推動的國家宗教促進法。該法案奠定了佛教為國教,這也是吳努的競選承諾之一。緬甸獨立後,有些族群起義反抗這個新建立的國家。其中一個著名的反抗族群是多數為基督徒的克倫族。另外一個團體則是緬甸共產黨,政府視其為不信佛的野蠻人或是反佛教份子。因為大多數的克欽族人都是基督徒,1961年頒布國教後,克欽獨立軍(簡稱K.I.A)揭竿起義。自此以降,緬甸政府的主要政策之一就是獨尊佛教,並透過佛教,以單一共通的信仰團結民心。另一方面,政府在國內也高舉尊崇國教的大旗,多方打壓其他少數宗教族群,例如基督教徒、印度教徒及伊斯蘭教徒。

舉例來說,千年來,緬甸境內還有其他共存宗教,政府漠視這些宗教文物的保存及維護。有時候,政府也刻意摧毀這些宗教遺跡。許多學者稱這種舉動為「緬族化」。緬甸的博物館完全在政府掌控之下。館所忽視其他需要保存或展出的宗教文物,各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政府的國教政策。

緬甸的多元民族

緬甸是一個民族多元的國家,緬甸政府官方承認的不同民族共有135個。這些民族又分為八大「主要國族群」,分別為緬族群、欽族群、克欽族群、克倫族群、克耶族群、孟族群、若開群、撣族群。「主要國族群」主要是按地區劃分,而非按照語言或民族的歸屬關係。

此外還有許多未獲承認的民族存在,人數最多的就是華裔緬甸人和潘泰人(總共佔總人口的3%)、印裔緬甸人(佔總人口2%)、英裔緬甸人及古爾卡人(Gurkha)。最後兩個族群的人口數並沒有官方數據,雖然非官方的估計約有52,000名英裔緬甸人在緬甸境內,境外則約有160萬人。不在緬甸政府官方承認的135族裔名單內的民族有:

·          英裔緬甸人

·          華裔緬甸人

·          潘泰人

·          印裔緬甸人

·          東達人(Taungtha音譯)

·          羅興亞人

·          古爾卡裔緬甸人/尼泊爾裔緬甸人

緬甸民族相當多元,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與宗教遺產,但是大部分歷史文物、文化及傳統遺產,不論是屬於官方承認或不承認的民族,都無法在各大博物館內看到。有些關於宗教並存的有力證據及文化遺跡甚至遭到刻意摧毀或隱藏,有些不同宗教的文物說明牌被張冠李戴,當成佛教文物展示。蒲甘的南帕雅寺(Nan Phayar)就是廣受喜愛的遺跡,這座古老的砂岩寶塔建於十一世紀,作為印度教神殿,供奉著梵天神。雕在牆上的三頭神像清晰可見,但政府及宗教領袖仍舊稱這裡是佛寺,並刻意摧毀某些歷史文物,以掩蓋緬甸的信仰史實。

1.蒲甘南帕雅寶塔的梵天神神像(照片提供:Thet Oo Maung)

1.蒲甘南帕雅寶塔的梵天神神像(照片提供:Thet Oo Maung)

近期的著名事件就是2012年至2013年間,曼德勒省(Mandalay)的臨津岡(Lin Zin Gone音譯)墓園遭拆除。曼德勒市政部門拆除了曼德勒地區阿馬拉普拉城(Amarapura)內臨津岡古墓園的一座清真寺與墳墓。2012年5月31日,曼德勒日報發布臨津岡墓園拆除通知之後,部長跟有關當局各層級都收到了一份正式的上訴書。此外,有關當局各層級也收到了超過三千人連署的請願書,反對拆除。這座墓園保留了豐富的歷史遺跡,都是在英國殖民時期之前,曾經侍奉過緬甸國君的非佛教徒著名人物。而推土機推倒了許多穆斯林、亞美尼亞與歐洲裔歷史人物的墓碑。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聖人阿比斯·沙·侯賽因·尼(Aabis Sha Husain Ni)以及拉姆馬瓦蒂(Rammaawati)總督努公(尊稱)(譯註:原文U Nu,緬甸人名並無姓氏,U為敬稱,因此譯為努公與前任總理吳努區隔),這位作家暨詩人曾向博索帕亞爾王(Boethaw Phayar)進言解釋伊斯蘭教,青史留名,同時也有許多緬甸穆斯林名人長眠於此。拆除一舉意在抹除在英國占領之前,曾經存在過並侍奉過緬甸君主的非佛教徒人士留下的遺跡,經附近一座寺院的僧侶搶救,只有寥寥幾座墓碑倖免於難,保存在寺院中。

2. 支離破碎的墓碑屬於一位在王朝時期居住在曼德勒的亞美尼亞人。搶救自臨津岡墓園。(照片提供:Tayza Hlaig)

2. 支離破碎的墓碑屬於一位在王朝時期居住在曼德勒的亞美尼亞人。搶救自臨津岡墓園。(照片提供:Tayza Hlaig)

3. 一位敏多內拉王(Min Doneera)時期居住在曼德勒的亞美尼亞人遭棄置的墓碑。碑文以緬甸文及亞美尼亞文書寫。搶救自臨津岡墓園。(照片提供:Tayza Hlaig)

3. 一位敏多內拉王(Min Doneera)時期居住在曼德勒的亞美尼亞人遭棄置的墓碑。碑文以緬甸文及亞美尼亞文書寫。搶救自臨津岡墓園。(照片提供:Tayza Hla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