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女性影展巡迴影片放映暨映後座談 活動內容介紹 2022年本館與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合作之巡迴放映活動,放映以台灣家庭與性別角色為主題之三部影片,並邀請導演進行映後座談。 希冀藉由觀影和座談對話的方式,帶領民眾深入了解台灣在家庭關係、角色身份、性別平等、文化認同等「正發生」的改變與樣貌。 --------------------------------------------------------------------------------------------- 【場次1 】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台灣 Taiwan | 2021 | DCP | Color | 101 min|普 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芳安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聚少離多的丈夫宗輝團聚。芳儀因中文障礙成績落後,被同學戲稱為「美國女孩」。一心渴望返美的芳儀與母親衝突不斷。家庭成員之間的緊張關係,隨著SARS疫情爆發來到高峰。 導演:阮鳳儀 美國電影學院 (AFI) 導演碩士,其編導短片《姊姊》獲得東京國際短片節最佳觀眾票選獎等多個國際影展肯定。首部長片作品《美國女孩》曾入選金馬創投,並獲得2021年金馬獎六項大獎。 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OhNm8tznU 線上報名網址:https://reurl.cc/bE0KLd --------------------------------------------------------------------------------------------- 【場次2】廳下火 Incense Fire 台灣 Taiwan | 2022 | DCP | Color | 60 min|普 「廳下」是客家人的祠堂,傍晚除了上香就是要點亮「廳下火」。徹夜不熄的廳下火照亮世世代代子孫回家的路,只是所謂的子孫並不包括女兒。 傳統客家社會中,未婚往生的女兒不能葬回家族祖塔或家塚,出嫁的女兒也不能回去祭祖。在職場叱咤一方的現代客家女性回到宗族中仍是被忽視的一群,但隨著世代交替開始略略鬆動⋯⋯ 導演:鄭慧玲 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目前為獨立影像工作者。作品曾獲得金穗獎、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等獎項,也曾入圍電視金鐘獎、NHK日本賞、慕尼黑兒童影展及台北電影節等。 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pJttIvorU 線上報名網址:https://reurl.cc/rRMOpE --------------------------------------------------------------------------------------------- 【場次3】講話沒有在聽 Can You Hear Me? 台灣 Taiwan | 2021 | DCP | Color | 36 min|普 阿忠在家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死了。他看著太太和子女處理他的身後事,一家人圍著屍體一邊吃著早餐、一邊七嘴八舌。鬼阿忠也在自己屍體旁喋喋不休,一家人各說各話,各種荒唐事連番發生——兒子說媽媽謀殺親夫、前來處理的員警莫名見鬼、太太不顧眾人反對,硬要推阿忠的屍體去河堤⋯⋯ 導演:李念修 編劇、剪輯及導演,過去剪輯經驗累了積對人物的細膩觀察眼光。曾參與多部電影剪輯,其導演作品《河北臺北》獲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並入圍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 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9CHnqWl5c 線上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WVRyA 報名須知 如果您有任何的問題,請與活動承辦人連絡 02-22182438*342 許小姐
FIHRM-ASIA PACIFIC EVENTS
會員活動訊息
「健康˙和平˙好未來—2022年國際兒童人權日」系列活動 活動簡介 國家人權博物館為持續推廣兒童人權,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為深化博物館於人權教育推廣領域之文化角色,將於2022年9月至12月辦理帶狀、系列性、多元類型之兒童人權教育主題活動,使用更貼近兒童的方式,運用各式人權議題與素材,將白色恐怖歷史與重要的人權普世價值傳遞給臺灣社會的年輕成員,期望人權教育能向下紮根。 活動內容介紹 今年是全球進入Covid-19疫情流行的第三年,隨著疫情的趨緩,各國逐漸放寬防疫限制。而在疫情期間所影響的兒童權利問題也隨著浮上檯面,像是學校停課不停學的狀況,意外地顯現出部分地區教學資源不均、兒童失學,以及接種疫苗時,兒童疫苗獲取不平衡的問題。再加上今年初爆發的烏俄戰爭,兩國持續交戰6個月以來,多數兒童面臨到被迫離開家鄉、失去親人照護以及無法上學等的狀況,兒童的安全及權利問題備受挑戰。 近年來,疫情及戰爭是國際兒童們共同遇到的危機之一,每個孩子值得擁有更好的未來,希望透過國際兒童人權日呼籲大家正視兒童權利,並提出相關的行動,讓兒童在健康、和平的好未來下長大! A better future for every child. ——————————————————————————— |繪本講座| 繪本故事是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認識世界的橋樑之一。藉由兒童繪本的力量,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傳達重要的觀念。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和平來看兒童人權,一步步帶領民眾認識近期與全球相關的Covid-19和烏俄戰爭,所延伸出來兒童權利危機,遠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加嚴重。鼓勵來到現場的兒童和民眾,除了透過聽繪本故事了解議題外,也能以上台發聲的方式,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11月場次 《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兒童的事 我們的事》繪本講座 課程時間: 11/20(日) 10:00-12:00 講座對象:12歲以下兒童之親子家庭,一般民眾 映後座談講師:魚兒姊姊(親子成長營說故事講師) 講座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遊客服務中心2樓視聽室 線上報名: 預計11/1 (二)開放報名 ——————————————————————————— |電影放映| 透過電影了解戰爭對於人民生活上的影響和被忽視的人權問題。映後座談的時間,藉由老師與民眾交流,帶領民眾一起認識在戰爭下的兒童處境,並用不同的角度探討受損的兒童權利,為他們發聲。 11月場次 《偷畫男孩》電影放映 課程時間: 11/20 (日) 13:30-16:30 電影分級:保護級 映後座談講師:林真美老師(兒童文學工作者、小大讀書會創辦人) 講座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遊客服務中心2樓視聽室 線上報名: 預計11/1 (二)開放報名 ——————————————————————————— |故事劇場| 本次邀請頑書趣工作室和夾腳拖劇團以舞台劇的表演呈現人權議題,透過親近兒童的劇情內容和生動的演出方式,讓孩童了解屬於自己的兒童權利,也讓共同參與的家長一同認識,其實人權是如此得來不易的,除了增加親子互動也能藉此提升親子對於人權議題的興趣及接受度。 11月場次 《爺爺的皮箱》劇場演出 課程時間:11/20 (日) 13:30-14:30 劇場對象:一般民眾、12歲以下親子家庭及13-18歲青少年 表演團隊:頑書趣工作室 活動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禮堂 線上報名: 預計11/1(二)開放報名 12月場次 《高一生的故事》劇場演出 課程時間: 12/10 (六) 13:30-14:30 劇場對象:一般民眾、12歲以下親子家庭及13-18歲青少年 表演團隊:夾腳拖劇團 活動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禮堂 線上報名: 預計11/1 (二)開放報名 ——————————————————————————— |主題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邀請到擅長設計思考的老師,來帶領學童認識活動主題——戰爭及疫情下的兒童處境。前期介紹兒童人權,透過了解基本的兒童權利,延伸思考在疫情和戰爭狀況下兒童們所可能面臨到的挑戰。後續引導學童腦力激盪,讓學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以海報製作的方式呈現出對於議題的了解,以及運用設計思考所發想出對應的解決辦法。從學童的視角讓大眾了解屬於兒童們的心聲,一同傾聽屬於他們的人權。 課程時間:11/05(六)~11/06(日) 09:30-16:00 課程對象:12歲以下兒童及13~18歲青少年 課程講師: 班兒童班:吳奇靜老師 班青少年班:吳建文老師 課程人數: 班兒童班:12歲以下國小生(建議高年級優先),25人 班青少年班:13~18歲國高中生,25人 活動地點: 班兒童班: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遊客服務中心1樓閱覽室 班青少年班: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遊客服務中心2樓視聽室 線上報名: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09120927291847935816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 展出時間:111年4月7日-113年4月7日 地點:中正紀念堂管理處1樓常設展廳(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定時導覽:每周六、日下午2時自由參加(請於中央通廊服務台集合) 以臺灣言論自由進程為主軸,依據1945年至今的歷史脈絡,呈現臺灣從人權黑暗到自由民主的艱辛歷程。 活動內容介紹 1945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陸續發生不少政府侵害箝制人權的狀況。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在美方經濟與軍事援助下,蔣中正總統強化威權體制,使臺灣言論自由更遭打壓,直到1987年解嚴以及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非常體制」才大致告一段落。不過對言論自由而言,則是在1991年廢除《懲治叛亂條例》、1992年修改《刑法》100條後,臺灣人民才得以免於言論叛亂的威嚇,言論自由始獲保障。 時至今日,臺灣已成為東亞先進的民主國家,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也名列前茅。而我們唯有透過回顧過去,才能理解臺灣的現在,進而展望未來。「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以臺灣言論自由進程為主軸,依據1945年至今的歷史脈絡,分述以下單元,呈現臺灣這段從人權黑暗到自由民主的艱辛歷程: 一、言論箝制體制的形成 二、1945-1949年臺灣媒體浩劫與「四六事件」 三、1950年代《自由中國》與不分省籍的奮戰 四、1960年代言論窒息下無畏的身影 五、1970、1980年代黨外集體行動的挫折與突圍 六、1987-1992年最後一哩路的犧牲與衝撞 結語、新時代的挑戰
《大浪襲來-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的真相與平反》特展 《大浪襲來-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的真相與平反》特展 展覽時間:111年4月15日-11月15日 展覽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美工工廠) 1949年5月,台灣省政府宣布全台「戒嚴」。同月,立法院也通過了《懲治叛亂條例》。此後,台灣步入了四十餘年的「白色恐怖」。當代人想像中,監獄似乎是滴水不漏、毫無自由的一處空間。但在1950年代,幾個政治犯監獄都發生過官方指控的「再叛亂案」,並再導致一批批年輕而富理想的靈魂殞落。為何政治犯已經落入國家掌心,接受日以繼夜的監禁,官方還能指控這些人「再次顛覆政府」,並導致一連串新的殺戮? 為解開上述謎團,本館109年首次於綠島紀念園區推出《大浪襲來-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的真相與平反》特展,開展後深受好評。為讓無法親至綠島的朋友也能了解這個重要的白恐案件,人權館今年4月15日至11月15日也將這個展覽移至景美紀念園區展出,帶領大家了解1953-1956年間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的來龍去脈,以紀念在此案中殞落的年輕生命,並還原真相及平反官方羅織的「再叛亂案」罪名。
醫人治世的先覺者-白色恐怖時期醫師群像特展 展覽時間:111年5月1日-112年3月26日 展覽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綠洲山莊/戒護中心)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有一群醫德濟世的知識份子,在醫院、醫學院、公共 衛生領域層面都有他們的身影,並投入公共、社會運動的參與,卻因為打壓而遭逮捕,有的醫師因此罹難,對個人、家族產生多重的衝擊與創傷,他們為醫界及民主奉獻奮鬥留下不凡的歷史,彰顯人權的價值。本館於 105 年 7 月 15 日至 106 年 2 月 19 日於本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推出「醫人治世的先覺者-白色恐怖時期醫師群像特展」,介紹上述歷史,透過判決書、史料、文物、受難者及家屬的口述歷史,還原歷史真相及平反。另為便於來綠島之民眾參觀此展覽,規劃於 111 年 5 月 1 日至 112 年 3 月 26 日於綠島紀念園區展出。
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 2021/10/06 09:00 ~ 2022/03/27 17:00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仁愛樓 國家人權博物館於108年ICOM京都大會成立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 Asia Pacific,簡稱FIHRM-AP),以賦權(empowerment)、參與(engagement)、夥伴關係(partnership)、合作(collaboration)推動與亞太地區人權夥伴之交流平台及教育基地。109年為響應518博物館日主題「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共融(Museums for Equality:Diversity and Inclusion)」,辦理移動人權共學培力講堂,集結國內公私立博物館以及15個非政府民間組織共同學習。 這次展覽透過「共學協作」,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15個非政府組織(NGOs)將對「移動人權」議題的討論進一步轉化為共同策展的行動,檢視七十餘萬在台移工,現在已成為不可或缺勞動力,相應而來的宗教、語言、文化、居住生活、勞動條件等基本人權課題,卻未能建立起足夠的保障體系,回應社會需求銜接時代變遷。 展覽介紹 本展覽重新帶領觀眾丈量與移工處境的距離,帶入台人、移工和NGOs組織的「日常生活」。三種「日常感」彼此連動、互為形構,引領觀眾審視「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表層裡,隱含移工於合法制度背後的各種艱難問題。本展同時讓移工的身影從模糊轉為清晰,從一開始邀請觀眾透過產品型錄認識其生產之物件與服務;再踏入「勞動」現場,以個人的身體感知經驗理解移工處境;進而透過移工的證言與證物,傳達其在台灣生活的真實需求和期待。本展最終帶出NGOs團體如何實踐「移動人權」和共製「年表」等方式,呈現不同組織和移工之間的協力照顧關係,並呈現移工來台30年的重大事紀,引領觀眾閱讀之後,醞釀出「為明日社會而改變」的行動準備。 主辦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 協辦單位(按筆畫排列) 天主教會新竹教區越南移工移民辦公室 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 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Tifa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 全國家戶勞動產業工會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 財團法人天主教社會慈善福利基金會附設海星國際移工服務中心 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移住者服務中心 越在嘉文化棧 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最新消息
主題:以博物館為途徑實踐原住民族文化復振 編輯室的話 博物館作為一種途徑(approach),指的是利用博物館本身及其各種技術,例如蒐藏、研究、策展與推廣,達到特定目的。在本期命題下,我們希望討論如何藉由「博物館為途徑」實踐原住民族文化復振。根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上有超過4.76億原住民生活在超過90個國家,佔全球人口的6.2%,以臺灣內政部2022年統計原住民佔全國人口的2.51%。長期以來,許多原住民族存有的不同語言、文化、信仰和知識體系受到殖民政權的侵害,其價值觀、權利與土地正義亦常受到威脅。 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不僅是恢復傳統文化語言等知識體系,更是如何在過程中凝聚族群自我身分認同、自豪感與歸屬感,開展與非原住民族和解、彼此認同、接納的機會。過去傳統博物館被批評隱藏、忽視、淡化原住民族的議題,可能造成更多的刻板印象、污名與歧視,而現今許多博物館作出反省,願意挑戰過去架構自身知識觀點的框架,做出變革。 本期三篇文章分別從日本、臺灣與澳洲的案例,藉此探討當代亞太不同博物館的具體實踐。新訊《寫自己的故事—從Lawbubulu返鄉特展到Kialreba重返霧臺特展》由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巴秀芬館長撰文,作為魯凱族人與文化推廣者,她們藉由魯凱族文物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合作計畫,以兩次共同策劃展覽的方式,重新檢視與梳理文物的意義與故事。在這個過程作為族群找尋自我的路程,也為國立館與地方館的合作開啟更多機會。 另外一篇新訊《推動族群之間的和解與共融—談澳洲各博物館的和解行動計畫框架》,由FIHRMAP官網編輯團隊所策劃撰稿,介紹澳洲數間博物館正在推動的「和解行動計畫」(Reconciliation Action Plans, RAPs),本文首先介紹RAPs的框架,並談及澳洲民主博物館、國家海事博物館以及澳洲國家博物館各自推展的進程與工作內涵,讓我們了解以博物館與原住民族和解途徑的各種做法。 本期專文《作為愛努(Ainu)民族而活—外婆的教誨和在博物館想傳達的事情》,作者押野朱美作為北海道鵡川(Hokkaido-Mukawa)地區的愛努文化傳承者,同時是民族共生象徵空間UPOPOY的館員。她在文章從自我生命經驗分享如何受到外婆的啟發,以及進入到國立愛努民族博物館與UPOPOY工作的歷程,自我揭露在愛努文化復振道路上,她如何尋根、推廣文化以及欲達成的目標。
作者:FIHRM-AP網站編輯團隊 推動族群之間的和解與共融—談澳洲各博物館的和解行動計畫框架 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多是指「最早生活在某一塊土地上的人群」。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信仰、知識體系,形構出獨特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並和所處的土地保有深厚的聯繫。但在近代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加乘下,原住民族[1]卻於歷史中成為受外來政權壓迫的弱勢群體。且時至今日,仍在社會中面臨如政治代表性不足[2]、缺少社會服務的機會、語言及文化流失等諸多挑戰。如何重新面對困難歷史(Difficult History),推動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群間的和解,進而改善其於文化、政治、社會等脈絡中的處境,更為人權議題實踐中的重要一環。
作者介紹:巴秀芬 魯凱族人,族名:Dresedrese.Celrevege,來自屏東縣霧臺鄉吉露部落,現任屏東縣霧臺鄉立中正圖書館館長及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館長。 單位介紹: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 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於2000年12月19日正式開館營運,其建築外觀採用傳統石版疊砌工法建造,典藏文物124件,包括各類魯凱族傳統生活所需器物及精巧的編織、刺繡及木雕石雕等手工藝品及傳統石板屋實境展示,是一個小型、靜態的魯凱族文化縮影。設立目標,除讓民眾能瞭解和欣賞魯凱族文化外,更視為一個永久性的文化保存及民族教育機構,凝聚族群的認同與歸屬感,延續魯凱族的傳統文化。 寫自己的故事—從Lawbubulu返鄉特展到Kialreba重返霧臺特展 自2017年起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攜手合作籌備「Lawbubulu魯凱的珍寶─臺博館霧臺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lawbubulu在魯凱族語中,指具有實用功能或社會意義的手工物件。該展覽是國內首見大型屬於臺灣原住民族-魯凱族的傳統文物展覽,也是百年前魯凱族祖先生活用物及禮器從出生之地離鄉後,第一次回到自己故土的一段旅程。為辦理此次展覽經歷了整理臺博館及魯凱族文物館文物清單、耆老進入臺博館庫房檢視部落物件、召開會議選擇展件、進行田野調查訪問、二館雙方協力詮釋策展,數不清次數的工作會議,辦理佈展、開幕與志工教育訓練…等工作,尤其是向部落耆老們請教文物的內涵意義,包含文物出處、族人如何說、如何用、如何製作等,是本次特展文物詮釋資料的重要基礎。策展團隊在深入部落與族人耆老田野調查過程中,瞭解每一件魯凱族傳統文物背後的故事、文化意涵及象徵意義,也在訪談時聽到了許多很久不用甚至幾乎已遺忘的魯凱族語字彙,讓我們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籌備展覽過程也是一個族群找尋自我的路程。
人權專文
我的工作 我目前是公益財團法人愛努民族文化財團(The Foundation for Ainu Culture)的文化專員,在民族共生象徵空間UPOPOY(UPOPOY: National Ainu Museum and Park)工作。UPOPOY是建設於北海道南邊白老(Shiraoi)町的文化機構,是第一個專門介紹愛努文化的國立設施。 UPOPOY的設立目的在於作為「復興、創造愛努文化等之據點」,同時也是「放眼未來,尊重原住民族的尊嚴,建立沒有歧視的多元、豐富,充滿活力的社會之象徵」(摘自UPOPOY網站)。在UPOPOY裡設有「國立愛努民族博物館」(National Ainu Museum)和「國立民族共生公園」(National Ainu Park)。這座「公園」為一座田野博物館,透過體驗交流廳(Cultural Exchange Hall)、學習館(Workshop)、工房(Crafts Studio)、可體驗昔日生活風景的傳統kotan(Traditional Village)等各設施,設計了各種能透過體驗學習愛努民族歷史、文化、衣食住行,以及藝能和工藝的課程。 UPOPOY於2020年開幕。其背景與愛努民族歷經漫長時間終於爭取在日本法律中被明定為「原住民族」有關。作為國立設施開館還只有僅僅三年,不過白老地區原本就有由愛努人自己營運的私立博物館「愛努民族博物館」(The Ainu Museum),這座博物館前由於面對Poroto湖,因此被稱為「Poroto Kotan」(kotan在愛努語中為「聚落、村子」之意)。在北海道有多處諸如此類由愛努自己來介紹文化的博物館或觀光區,其中白老獲選為國立設施之建設候補地。2018年,國家機構公益財團法人愛努文化振興、研究推動機構(Foundation for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Ainu Culture)和負責營運Poroto Kotan的一般財團法人愛努民族博物館(Ainu Museum Foundation)合併,成為目前的營運體制。 我從2013年4月起開始在合併之前的一般財團法人愛努民族博物館中任職。現在隸屬於UPOPOY的主要業務,也就是體驗昔日生活風景的「傳統kotan」區域,負責對來園者解說愛努民族的傳統生活,以及介紹愛努的傳統藝能等等。
作者介紹:駒井忠之 1972年出生於日本國奈良縣御所市。自1998年水平社博物館開館起擔任學藝員,於2015年就任館長。透過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和「世界記憶計畫」等活動,將水平社創立思想廣傳全世界。目前於神戶女學院大學教授人權論。共著有新版《水平社的源流》(解放出版社,2002年)、《水平社宣言的熱和光》(解放出版社,2012年)、《近代的部落問題》 (「講座 近現代日本的部落問題1」,解放出版社,2022年)。 單位介紹:水平社博物館 水平社博物館於1998年5月在全國水平社發源地奈良縣御所市柏原開館。致力於人權文化的振興和人權思想之普及,傳遞各種關於歧視問題和人權的訊息。 2015年9月,水平社首次參與在紐西蘭威靈頓舉辦的FIHRM(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大會,同年12月成為第一個成為FIHRM會員的日本組織。自此,水平社開始推動各項活動,與全世界共享「追求人類尊嚴與和平」的創社理念。 2016年5月,水平社在ICOM(國際博物館會議)大會和FIHRM羅薩里奧大會(阿根廷)上,介紹了「水平社和衡平社 受歧視民眾跨越國境的結盟紀錄」(水平社博物館館藏史料五件)登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亞太地區版中一事,現在持續努力希望能登錄於國際版中。2022年3月3日水平社創立100周年之際,翻新改建後的水平社博物館重新開幕。 前言 1922年3月3日,全國水平社創立於京都市公會堂,目的在於追求人類的尊嚴和平,主導的創設成員是一群在出生成長於今奈良縣御所市柏原這個地方的青年。 全國水平社的創立始於以消弭部落歧視、推廣自由與平等、確立人權等為目標之部落解放運動,前後投入水平社運動的許多前輩傳承這樣的精神。為了將他們奮戰的過程流傳後世,1998年5月運用來自全國各地的捐款在水平社的發源地柏原成立了水平社歷史館(1999年更名為水平社博物館)。 能喚起共鳴的創立理念 全國水平社高呼「透過尊敬他人來解放自己」,宣揚「讓世間有溫情、人間有光輝」的創立宣言,是日本第一篇人權宣言,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次由受歧視當事人所發出的人權宣言。水平社創立理念是營造各種身份認同(identity)都能獲得接納的社會,同時建構起不允許歧視的社會,除了部落民(Burakumin)之外,這種理念也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對於推展在日朝鮮人和「Uchinanchu」(沖繩人)、愛努民族,以及漢生病康復患者等自主爭取人權的運動,也帶來刺激和勇氣。另外也影響到朝鮮被歧視的「白丁」(Pekuchon),1923年4月,以「白丁」為核心成員成立了衡平社(Hyonpyonsa)。水平社和衡平社追求結盟的交流歷史,是一段以人權、自由、平等、博愛、民主主義等人類普世價值為基礎的紀錄,記錄這段交流的史料「水平社和衡平社 受歧視民眾跨越國境的結盟紀錄」,於2016年登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的亞太地區版。而水平社的創立也廣受海外媒體注目,美國《國家》(”The Nation”)雜誌曾在1923年9月5日的報導中刊登介紹了水平社宣言的英文翻譯。 什麼是水平社企圖消弭的部落歧視? 全國水平社以其創立宣言為理念,活動目標在於消弭社會少數族群「部落民」遭受的部落歧視。部落歧視之根源,來自日本對前現代(pre-modern era)身份制度中被稱為「穢多」的人進行的身份歧視。儘管日本成為現代國家後廢除了法律上明定的身份制度,「穢多」身份也已在1871年廢除,但重新被編制進現代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中的部落民所受到的歧視,形成了日本特有的社會問題。這種部落歧視與印度等種姓制度裡被稱為「穢不可觸(Untouchables)」、「棄民」(outcasts)」,還有「達利特人(Dalit)」的被歧視者(*穢不可觸、棄民、達利特人,指的都是被歧視者的不同名稱,並不是指不同人種)有相似之處。 另外,在1946年11月所公布的日本國憲法第14條中,將部落歧視定位為有關「社會地位和門第」之歧視,一如在1965年12月聯合國第20屆大會通過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中,將其定位為「世系(descent)」歧視,足見消弭歧視現在無論日本國內或國際上,都已經成為重要的人權問題。 日本在1868年起推動「明治維新」(*1868為起點,並非只有這一年)為現代國家的出發點,然而前現代的身份歧視在新社會中形成了新的歧視秩序,現代公民社會中持續存有對部落民的歧視。特別是在1900年左右開始,部落歧視日益嚴重,因此政府等各單位開始企圖透過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部落改善運動,並促進部落民與部落外的融和。 然而部落民並不以此滿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各地自發地展開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自主解放運動,希望實現部落歧視的解放。推展部落民自主解放運動的,正是全國水平社。 以實現人類尊嚴為目標 1942年之後,全國水平社雖然在法律上已不存在,但水平社追求人類尊嚴和平等的創立理念,之後依然繼續傳承,部落解放運動也持續不輟。 1948年聯合國通過規範人權原則的「世界人權宣言」,1995年開始推動「聯合國人權教育十年」,2005年起聯合國提倡「人權主流化」,這些都形成可觀的影響,使確立人權的潮流逐漸成為世界共識。此外,在201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峰會中,所有會員國一致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創造不遺落任何一個人(leave no one behind),讓地球上所有人皆能擁有富足幸福生活的未來為目標。為了打造永續社會,永續發展目標以人權為關鍵詞,設定了17項核心目標、169項細項目標,這也與水平社「綱領」中的思想「領略人性原理,將以人類最高境界為目標而邁進」有共通之處。日本首座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會員的水平社博物館,透過「世界記憶計畫」和FIHRM的活動,將水平社的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 水平社博物館企圖透過展示與傳遞人權相關資訊、追求人類尊嚴,這些活動的推動獲得了各種組織團體的協助。博物館所在地的柏原,於1999年成立了以自治會為核心、由各種團體所組成的水平社博物館在地協力會。在地協力會為能溫暖迎接來訪民眾,整建鄰近博物館的公園,加強綠化植栽。 另外,為了促進、支援博物館的各項計畫,對博物館的維持、發展作出貢獻,奈良縣內的教育、運動、宗教、企業、工會等團體共同成立了水平社博物館協贊會。加入協贊會的團體之一「部落解放同盟奈良縣聯合會」以水平社運動精神為基礎,並繼承了部落解放運動,每年都固定購買一定數量的水平社博物館入場券,增加博物館的來館人數。同時在水平社創立100周年紀念活動之一環,水平社博物館展示更新之際,也與協贊會等合作檢視展示內容,採納不同觀點之各方意見,打造出更加豐富的展示內容。結果許多來館者紛紛留下「深受感動」的感想。 在更新後的展覽「後記(epilogue)專區」中,展出了名人留下的動人名言,以及一般市民投稿之「印象深刻的話語」。白色空間牆面上以固定立體字方式展出水平社所提倡「打造更溫馨的人間」等語錄,牆上設置的五台大型顯示器上,輪播顯示著來館者覺得深受感動的文字。這個專區又被命名為「語言美術館」,今後也將繼續對外公開募集這類「深受感動的話語」。誠摯希望這個任何人都能參與的展區,能成為眾人共享「實現人類尊嚴」意念的空間。 打造更溫馨的人間 自1992年水平社創立以後,消弭部落歧視的運動與日本國內外推動人權的活動,都一樣走過百年歷史。但是放眼現今的日本,當初創立全國水平社的被歧視社會少數族群,他們所遭受的歧視仍會顯現在婚姻或不動產等契約上,目前很難說已完全消弭歧視。 除此之外,現在也有許多惡劣行為橫行,利用一般人忌諱與部落扯上關係的錯誤認知,例如以大家對部落問題理解不足為由,銷售高價書籍等等,皆是以部落問題為藉口,向人謀取不當利益,或要求對方進行並無義務的行為。這些行為也成為導致偏見和錯誤認知的原因。在網路上甚至因此不斷出現對部落中傷、誹謗的留言,成為助長歧視的原因。 有鑑於此,日本在2016年重新制定了「消除部落歧視推動法」、「消除殘障者歧視法」、「消除仇恨言論法」等「人權三法」。並於2019年施行了「愛努政策推動法」。 在上述部落歧視現狀及人權相關動向等背景之下,部落解放運動以人權運動間的相互聯繫、透過地區營造建立起之人際網路,還有對克服歧視之努力等為主軸,再次以奈良為據點,對外傳遞相關訊息。水平社博物館也與此運動攜手合作,擔負起人權資訊傳遞基地的角色,繼承全國水平社追求人類尊嚴平等的理念和不容許歧視的堅毅精神,將這份意念傳承至未來。 期待我們能共享水平社祈求「打造更溫馨的人間」、努力追求實現的創社思想,共同創造一個寬容共融的社會,讓人人都能保有原本的自己,自在生活。 我們深信,來到水平社博物館的各位,都能對此意念產生共鳴,感到贊同。 「願世間有溫情、人間有光輝」
前言 FIHRM成立旨在提升人們對人權議題的關注,並積極鼓勵博物館參與民主與包容性的議題。FIHRM 2022年會在九月的奧斯陸舉行,由挪威民主與人權博物館網絡(Demokratinetverket)主辦,為期三天的會議,特別選擇代表奧斯陸中象徵民主與人權的重要場所—埃茲沃1814憲法博物館(Eidsvoll 1814)、諾貝爾和平中心(Nobel Peace Center)及猶太大屠殺與宗教少數族群挪威研究中心(HL-center),別具意義。 會議首要討論在人權和民主思想受到壓迫的地方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維討論人權博物館的自主權與靈活性,博物館、政府和社群之間存在哪種的關係以及發展面對何種壓力?而人權博物館又該如何塑造他們的角色,並與有爭議性的話題展開互動。第二部分則描繪全球人權博物館的現狀,從不同角度解決社會、文化和政治包容或排斥的問題,提供人權博物館可行的包容性方法或策略。與會者來自歐洲、亞洲與美洲,FIHRM-AP主席暨台灣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與亞太分會的會員西藏博物館Tenzin Topdhen館長等皆出席盛會,透過分享參與實踐的經驗和方法,期望在博物館空間和整體社會中解決及協商包容性的問題,以博物館為出發點,致力宣揚及締造平權社會。 博物館面對人權議題的內外壓力與挑戰 人人平等是理想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然而前往烏托邦的道路依然崎嶇。第一天的首場會議由ICOM國際倫理困境委員會(IC Ethics)主席及西阿格德爾博物館(Vest-Agder Museum)資深策展人凱瑟琳·帕布斯特(Kathrin Pabst)開宗明義地指出人權博物館可能面對的挑戰。博物館經常面對的5種壓力分別是同僚之間的糾紛、試圖抹去過去、突如其來的政治干預、戰爭和破壞及保護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的企圖,這些壓力來源分為內部或外部,內部來自博物館組織內的人員;外部則來自當地社會及政府。 然而,危機即轉機,人權博物館發展面臨各種挑戰,但壓力也可成為推動進程的助燃劑,歐洲博物館論壇(European Museum Forum)董事會主席—潔特·桑達爾(Jette Sandahl)為博物館應如何回應挑戰提出指引,她指出正因為博物館面對眾多的壓力與危機,更應該團結一致,努力擺脫幾個世紀以來的例外主義,不要再故步自封,勇於踏出舒適圈尋找可以一起前進的夥伴,在人權路上沒有人是例外。博物館人員應該秉持勇氣,反對各個博物館部門被動風氣或與權力共謀的作風,懷著堅定的信念及運用集體力量,解決困境和衝突並堅持下去。 這種團結一致的精神如何在博物館中體現,接下來,利物浦國家博物館群(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和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學者們為我們提供了實踐案例。 博物館與跨域合作海濱改造計畫 利物浦國家博物館群和萊斯特大學討論他們聯合展開的海濱改造計畫(Waterfront Transformation)。計畫正是運用集體力量的絕佳例子,透過各方面的合作與努力,共同推動在地社區發展,邁向平等社會。海濱改造計畫努力使博物館與當代社會保持連結,以利物浦指標性的海濱出發,把象徵利物浦的故事、遺產、社群和旅遊串連起來,除了創造豐富的遊客體驗外,也將成為該社區和環境改善的催化劑。這不單只是一個博物館之間的合作計畫,更集合了當地民眾的力量,共創一個新舊交融的利物浦海濱城市。
當期活動
簡介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及性別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Ukrain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烏克蘭之聲》(Ukrainian Voices)以及獨立媒體《報導者》合作,推出本展覽。 內容介紹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無異於戰爭的「特別軍事行動」,爆發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此波行動的導火線雖是因烏克蘭欲入北約而起,但實質可溯自 2014 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和俄國支援烏東分離運動。 2022 年大規模軍事衝突爆發後,烏克蘭人展現了全世界都未能預料的持久耐力;而這場原被認為可能很快結束的戰爭,至今已成為烏克蘭人必須適應的日常生活。 當戰爭成為日常,在戰爭中長期堅持的不只是男性;從戰場前線、後勤補給與 社會支持,每個位置都有著女性堅韌的身影。為呈現戰爭中女性的主體性與多元樣貌,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合作,透過烏克蘭女性個人的書寫與影像紀錄,帶領觀者從女性個人微觀角度來感受俄烏戰爭的殘酷,思索戰爭帶來的人權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