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HRM-AP第六期新訊—跨國共振、人權對話—實務工作者的觀點

2023年FIHRM-AP年會邀請各國講者齊聚一堂(攝影/FIHRM-AP)

2023年FIHRM-AP年會邀請各國講者齊聚一堂(攝影/FIHRM-AP)

作者介紹:翁仲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跨國共振、人權對話—實務工作者的觀點

前言

2023年FIHRM-AP年會以「共振人權:亞太博物館與社群協力」為主旨,探討博物館與社群合作的規劃策略與實踐方法。發表者的背景多元,包含博物館從業人員、民間組織以及獨立研究員。在年會前兩天,採訪團隊把握活動空擋,榮幸採訪多位先進及人權專家,不只認識到跨國界且多面向的實務經驗及技巧,也進一步探究各國會員與發表者對FIHRM-AP的期待與看法。

FIHRM-AP年會邀請人權領域專家,圖中站立女士為國際良心遺址聯盟(ICSC)資深專員 Linda Norris(攝影/FIHRM-AP)

FIHRM-AP年會邀請人權領域專家,圖中站立女士為國際良心遺址聯盟(ICSC)資深專員 Linda Norris(攝影/FIHRM-AP)

FIHRM-AP年會國內外講者近距離交流的機會,左為國立歷史博物館王長華館長 、右為澳洲北領地政府Tracy Puklowski資深總監 (攝影/FIHRM-AP)

FIHRM-AP年會國內外講者近距離交流的機會,左為國立歷史博物館王長華館長 、右為澳洲北領地政府Tracy Puklowski資深總監 (攝影/FIHRM-AP)

用媒介軟化與人權的隔閡、用時間軟化與心的距離

在博物館推動人權教育的案例中,許多人權議題相關的博物館,透過不同媒介拉近觀眾與嚴肅人權議題的距離。日本水平社博物館透過繪本、漫畫、答題裝置,作為開啟兒童接觸人權議題的觸媒;圖博博物館(the Tibet Museum)建立AR數位展示與線上禮拜系統,克服地域及政治壓力的限制;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陳佳利教授分享國家人權博物館開發的五款「人權教具箱」,與澎湖科技大學林寶安教授介紹的澎湖713事件「流亡事件簿」桌遊,更是為學生接觸人權議題的管道,提供更活潑的學習經驗及可能。

在人權組織與社群合作的案例中,尼泊爾關懷女性人權議題的組織Voices of Women Media總監Pooja Pant,在訪談中分享與社群合作的技巧,強調與社群合作的關鍵,是長時間陪伴並建立互信關係;正巧呼應泰國藝術大學考古學系Phrae Sirisakdamkoeng助理教授與獨立研究員Patporn Phoothong訪談中的回應:許多受害者在長期受剝削與威嚇的壓迫下,早已失去發聲傾訴的勇氣,透過長期陪伴與關懷以建立互信關係,是讓受害者重拾自信、敞開心扉第一步。同樣地,國立臺灣博物館「百年對話」策展人袁緒文也強調維持緊密聯繫的重要性,臺博館之所以能與臺灣的移工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歸功於經營九年的合作與互惠關係。值得注意的是,Pooja Pant訪談中也強調她的團隊進入社群時,重視與社群是否處於平等的權力及地位,從不希望以組織的身份進入,而是期盼在長期陪伴下能獲得社群接納並成為其中一份子。綜上所述,無論是與社群協力建構多元的觀點論述,或共同抵抗威權體制與不義手段,博物館都需要長期相處與陪伴以獲得信任,並透過平等而非「伸出援手」的姿態,積極邀請社群夥伴參與博物館的規劃與決策,才能與建立永續且堅實的合作關係。

 

FIHRM-AP提供亞太各國人權專家發表平台。右起泰國 Patporn Phoothong、Phrae Sirisakdamkoeng、印尼Andi Achdian、日本駒井忠之、陳佳利、美國Linda Norris(攝影/FIHRM-AP)

FIHRM-AP提供亞太各國人權專家發表平台。右起泰國 Patporn Phoothong、Phrae Sirisakdamkoeng、印尼Andi Achdian、日本駒井忠之、陳佳利、美國Linda Norris(攝影/FIHRM-AP)

茶敘時間,與會者於交誼廳體驗「流亡事件簿」桌遊(攝影/FIHRM-AP)

茶敘時間,與會者於交誼廳體驗「流亡事件簿」桌遊(攝影/FIHRM-AP)

共振、共鳴與共生:多聲道的激盪與迴響

對於本次年會的感想,印尼國立大學助理教授及穆尼爾人權博物館顧問Andi Achdian表示非常高興能在各國人權專家的交流下,學習到不同人道機構促進平權與實踐人權教育的方法。尤其能有機會認識泰國深南地區、圖博和其他加害體制仍存在的國家,在困難環境下仍義不容辭為受害者族群發聲,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此外,日本水平社博物館館長駒井忠之也表示,透過FIHRM-AP年會與人權領域的學者、單位、研究機構當面交流,不只能激盪更多人權教育方法,也實踐了水平社宣言,更進一步「創造更溫暖的世界」(日文:もっと暖かい人の世を)。

會議中各國人權專家積極互動,熱情參與。左起日本駒井忠之、中日口譯員、澳洲Tracy Puklowski(攝影/FIHRM-AP)

會議中各國人權專家積極互動,熱情參與。左起日本駒井忠之、中日口譯員、澳洲Tracy Puklowski(攝影/FIHRM-AP)

FIHRM-AP促進各國人權專家交流,相談甚歡。左起尼泊爾Pooja Pant、泰國Padtheera Narkurairattana、美國Linda Norris(攝影/FIHRM-AP)

FIHRM-AP促進各國人權專家交流,相談甚歡。左起尼泊爾Pooja Pant、泰國Padtheera Narkurairattana、美國Linda Norris(攝影/FIHRM-AP)

博物館作為促進平權、回應當代議題的重要管道,縱使此時此刻仍有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度,相較之下,博物館的回應與影響力道看似理想又渺小。但採訪團隊在與Linda Norris和Pooja Pant的談話後,一掃戰火灰燼之下的不安與質疑,並重拾博物館的信心與希望。她們鼓勵:你永遠不知道博物館能觸及什麼樣的社群,也不該忽視任何一位受展覽感動的觀眾,將會帶來什麼行動及改變;別忘記博物館是打破單一論述的重要管道,呈現多元的觀點與論述並追求再現真實,是博物館在人權倡議中的重要角色及功能。引述英國利物浦大學國際奴役研究中心主任暨當代博物館實踐資深講師Richard Benjamin在專題演講Soul Power中的言論作為回應:「博物館和社群或NGO合作以表達特定立場,是極具勇氣且大膽的決定。然而有時候,如果博物館和社群都深信一切是為了追求更加平等且正義的未來,那麼保持天真(naive)與熱情(enthusiastic)也無妨,因為這樣的信念終將成為邁向新里程碑的重要驅動力。」在人權倡議的坎坷路上,即使前途多舛,仍別忘記一路上協力合作的社群將帶來的契機與轉變;更別忽視博物館與為社群發聲與推動人權倡議的力量。期待人權路上,能有更多夥伴持續共振人權、攜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