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HRM-AP第六期專文—行動的力量—— 2023 FIHRM-AP共振人權年會紀實(下)

作者介紹:陳儀珊、顏玥共同撰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行動的力量——2023 FIHRM-AP共振人權年會紀實(下)

香港民間組織物敍 Objournalist 與紐約實驗性展覽館 Mmuseumm 於2020年合辦「Are We Being Heard? Tools of Protest」展覽,搜羅並展示有關香港抗爭運動的物件,訴說港人如何在抗爭中以各自的方式對極權作出反抗。 (©物敍 Objournalist)

香港民間組織物敍 Objournalist 與紐約實驗性展覽館 Mmuseumm 於2020年合辦「Are We Being Heard? Tools of Protest」展覽,搜羅並展示有關香港抗爭運動的物件,訴說港人如何在抗爭中以各自的方式對極權作出反抗。 (©物敍 Objournalist)

當代議題倡議者——以博物館為方法實踐人權

博物館行動主義與當代議題息息相關,由英國 V&A 博物館2014年帶起的「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風潮在這十年間協助博物館即時紀錄了新冠肺炎、社會運動等全球各地的重大事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陳佳利以「香港反送中運動」為例,聚焦於亞太地區博物館如何通過行動主義來推動人權實踐,強調博物館在保存、展示、推廣社會運動精神和理念方面的行動主義作用,並深入分析博物館如何成為社會運動的記錄者和發聲者,促進人們對當代社會議題的關注和反思。

同樣以行動博物館作為實踐方法,並致力於實現轉型正義的案例有來自泰國藝術大學考古學系助理教授 Phrae Sirisakdamkoeng 與獨立研究員 Patporn Phoothong 共同發起的「泰國深南博物館及檔案倡議計劃」,透過收集、保存及展示深南部地區的受難者經歷及檔案證據,以展覽作為工具,建立具有民主、包容多元聲音並倡導和平和正義的行動博物館,讓村民和年輕一代能夠通過對話更深入了解當地的集體傷痛歷史。

 

自己的故事自己說!推動社群參與為人權發聲

近年來將能動性與話語權交還給當事人成為了博物館重要的課題,來自西澳土地與遺跡計劃部門的《Wirrin Yira Koorl(在當地原住民語言中有著「解放靈魂」之意):弗里曼特爾監獄原住民文化遺產管理計劃》為我們示範了社群參與如何在博物館去殖民化與負面遺產詮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弗里曼特爾監獄遺產詮釋員 Oonagh Quigley 分享了他們如何以「對焦、轉型、加速、再對焦」的五年計劃,和西澳200多個原住民社群進行密切交流,並將能動性與決策權交付給原住民小組。

而在衝突地區受難者的社群參與上,位於尼泊爾的 Voice of Women Media 和農村地區的受難者家庭合作,在倡議計畫「記憶、真相和正義」(MT&J)中以圖像、聲音、文本等媒介收集超過一百個受難者故事,記錄長期被尼泊爾主流聲音忽視的毛派衝突事件在十年間對農村造成的毀滅性影響,並期盼透過展覽建立開放對話與和解的空間。獨立研究員 Patporn Phoothong 則帶我們將目光轉向泰國,透過長年的田野調查,研究小組與深南地區的穆斯林女性共同開展出「和平博物館」的構想,為這群在政治、經濟、教育等面向都處於社會弱勢的女性提供一個公共空間,自主地訴說她們的喪失親友的痛苦、政府試圖掩蓋的歷史,以及她們所追尋的、生而為人應有的尊嚴。

「記憶、真相和正義」(MEMORY, TRUTH & JUSTICE,簡稱MT&J)計畫旨在記錄、存檔並分享1996年至2006年尼泊爾武裝衝突倖存者和受害者家屬的個人故事;並在計畫結束後透過網站及教育外展計劃,向公眾展示受難者的證詞、受訪影片和照片。(截自Memory Truth & Justice 網頁:Memory Truth & Justice , https://www.memorytruthjustice.com/,瀏覽日期2023/11/14)

「記憶、真相和正義」(MEMORY, TRUTH & JUSTICE,簡稱MT&J)計畫旨在記錄、存檔並分享1996年至2006年尼泊爾武裝衝突倖存者和受害者家屬的個人故事;並在計畫結束後透過網站及教育外展計劃,向公眾展示受難者的證詞、受訪影片和照片。(截自Memory Truth & Justice 網頁:Memory Truth & Justice , https://www.memorytruthjustice.com/,瀏覽日期2023/11/14)

圖博博物館網站提供常態展覽 「We are Tibet & This is our story」 虛擬導覽,展示圖博文化、流亡歷史,以及達賴喇嘛尊者的教誨與文化遺產。(截自The Tibet Museum 線上展覽頁面:The Tibet Museum , The Tibet Museum Virtual Tours. https://d3rtf2y9gc3jto.cloudfront.net/TTM%20VT/index.htm,瀏覽日期2023/11/14)

圖博博物館網站提供常態展覽 「We are Tibet & This is our story」 虛擬導覽,展示圖博文化、流亡歷史,以及達賴喇嘛尊者的教誨與文化遺產。(截自The Tibet Museum 線上展覽頁面:The Tibet Museum , The Tibet Museum Virtual Tours. https://d3rtf2y9gc3jto.cloudfront.net/TTM%20VT/index.htm,瀏覽日期2023/11/14)

位於印度的圖博博物館(The Tibet Museum)則是流亡族群的共同參與典範,由圖博族群自主籌建,致力向全球強調民族的自治權與文化權,並揭露該族群受政治迫害的殘酷真相。館長 Tenzin Topdhen 將博物館視為宣揚人權與推動去殖民化敘事的重要媒介,常設展以圖博民族作為展覽的敘事中心,不僅展出流亡到世界各地的平民捐贈之日用品、珍貴照片、政治犯證詞以及刑具等文物一手資料,也特別以肖像照與遺書來紀念為爭取民族自由、自焚而亡的157位圖博人,希望透過傳達正確的敘事與歷史真相,來對抗中共政府對圖博文化的抹滅行為。

國立臺灣博物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策展人袁緒文分享展覽策劃過程,探討博物館作為跨文化交流平臺,與多元社群合作實踐文化平權。(©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

國立臺灣博物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策展人袁緒文分享展覽策劃過程,探討博物館作為跨文化交流平臺,與多元社群合作實踐文化平權。(©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

多元化社群——博物館與移動人權

隨著跨越國家與邊境的人群數量劇增,移民、移工議題成為博物館的當代敘事主題之一。獨立研究者 Claus K. Meyer 與泰國瑪希頓大學人權與和平研究中心副教授 Morakot Meyer 從泰國內部移民和跨國移民的角度出發,探討博物館中有關泰國人口移動如何在國家偉大敘事、認同和價值觀塑造中扮演重要角色。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袁緒文以國立臺灣博物館2022年特展「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為例,研究圍繞在近十年間東南亞移民與博物館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分析其中可能出現的「包容」與「排除」現象,並透過尋找彼此的連結,建立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結語

這次年會展現了亞太地區博物館與文化組織在推動人權議題上的挑戰精神,不畏懼強權、也不滿足於現況,持續為了我們所堅信的人權價值奔走、奮戰。藉由發表者帶來的案例與研究,我們得以見證博物館行動主義這些年間帶來的充沛能量,即使各地的脈絡有些不同,仍可從中歸納出三個共同的關鍵概念——積極行動、多元友善、合作共創。無論是有實體場館的博物館,抑或是採移動式展覽、無實體場館的文化組織,都以「要行動!做就對了!」的積極態度展現出自主權與能動性,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社會階級、政治立場的人們創造出自由對話與包容多元聲音的空間;人權工作者們也進一步將能動性擴散至與受難者社群的合作之中,讓當事人掌握話語權,以自身真實經歷的力量對抗極權政府。

然而,這些積極的作為也為第一線人權工作者帶來了隱憂,像是人身安全被威脅、與受難者社群共作時帶來的負面情緒衝擊難以紓解等。博物館在為受難者社群高舉行動旗幟的同時,也應回過身來關照撐起旗幟的人權工作者,唯有建立保障他們身心安全與健康的環境,博物館的人權工作才能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