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HRM-AP 第七期新訊與專文發布

FIHRM-AP 第七期新訊與專文發布

FIHRM-AP 第七期新訊與專文發布

勇敢的發聲:再現LGBTQ+與衝突下的女性  

編輯室的話

亞太地區各國對於多元性別共融、同性婚姻法制化的推展進程,因文化及社會背景而有所差異。紐澳早先在2013與2017年同婚合法化,臺灣則是在2019年在亞洲先行法制化,尼泊爾在2023年11月承認同性婚姻,泰國於今年3月底通過。此外,印度、南韓、日本等國家仍透過法院訴訟、釋憲等途徑,推動同婚合法的可能。然而,法律並不能直接消弭社會對於少數的污名與偏見,如何推進公共社會的多元性與包容性,應是當代博物館無法迴避的責任與課題。

而當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機構在嘗試的過程中,亦面臨到計畫的不確定性及隨之而來的焦慮感。2023年9月,萊斯特大學博物館與藝廊研究中心出版《跨性別共融文化:博物館、畫廊、檔案館、遺產機構之跨性別共融實踐指南》,指南中首先點出跨性別共融(Trans Inclusion)的核心在於能夠且必須與其允諾的價值一致,致力反對種族主義、挑戰性別歧視、支持女性權利、打擊包含對身心障礙者在內任何形式的偏見與歧視,並為此提供具體的實戰策略,堅信「博物館有足夠的空間包容所有人」。

在亞太地區各國主流價值的框架之下,仍可見性少數不被納入歷史、性暴力在衝突事件中被刻意淡化等情形。於是乎,勇敢的發聲不僅是為了揭開歷史瘡疤,更是透過訴說自身歷史,在過程中形成社群自我身分認同、歸屬感,進行社群記憶保存、在社會中開拓多元性別觀點的空間。本期透過四篇文章,分別來自日本、尼泊爾、哥斯大黎加、及澳洲,探討如何透過展示、出版、推動計畫、以及藝術創作等具體實踐的路徑,使多元得以再現。

新訊〈LGBT難民是因戰爭而逃難的人嗎?——看見LGBT難民的困境〉,由彩虹難民日本連線(Rainbow Refugee Japan Connection)的發起人嶋田聡美,分享來自東非肯亞,因「反同性戀法」而遭受迫害的彩虹難民,除了發起援助行動外,亦在日本國內進行倡議與展覽,讓一般民眾了解彩虹難民的困難與處境。

第二篇新訊由女性之聲(VOW Media)創辦人樸佳.旁特撰寫〈沈默記事——遭受衝突相關性暴力的勇敢女性之聲〉一文,則將視角帶到以父權體制為尊的尼泊爾,毛派衝突下的性暴力受害女性被長期忽視,透過工作坊、展覽,使這些女性得以訴說自身故事,並於2019出版集體創作詩集《沉默記事》。

由庫尼漢藝廊(Counihan Gallery)策展人訪談酷兒藝術家麥可·布雷迪(或稱MIKE!),撰成專文〈把房間搬到美術館——澳洲 80 年代的酷兒身份認同〉,藉由作品《我的流行生活》的房間陳設,呈現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面對愛滋病的歧視與傷痛,以及身為酷兒的恐懼、認同、與驕傲。

另一篇專文〈關於我的、你的、我們的記憶——認同與驕傲博物館〉,則由聯合主席尤妮絲.貝茲.桑切斯分享位於哥斯大黎加的認同與驕傲博物館(MIO),MIO在西班牙語中意為「我的」,象徵著博物館致力於LGBTQ+群體身份及自豪感,長期製作Podcast節目,典藏社群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