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HRM-AP第九期專文—博物館的氣候行動參與: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為例
作者介紹:葉鎭源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營運典藏與資訊組副研究員兼任圖書資訊科科長。
單位介紹: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位於臺中市中心,為國家設立的第一座科學博物館,也是首座將自然科學生活化的博物館!常設展示呈現多樣性,主要展示區包括:太空劇場、立體劇場、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地球環境廳、人類文化廳、植物園等,內容豐富且深具教育意義。每年平均三百萬參觀人次左右,是最受歡迎的自然史博物館。
博物館的氣候行動參與: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為例
前言
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至2024年6月,全球地表均溫連續13個月創下同期新高,其中12個月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5°C。2024年7月22日,單日均溫達17.16°C,再次刷新紀錄。這些數據不是冰冷數字,而是人類正面臨嚴峻挑戰的警訊。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極端高溫、熱浪、乾旱和暴雨等極端天氣已成為新常態。氣候變遷正快速且深遠地改變我們的世界,為人類社會、生態系統及自然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衝擊。
氣候變遷是多重跨界的複雜議題,關乎人類的生存與永續發展,是當代最關鍵議題之一。博物館作為文化與教育的重要平台,擁有引領社會變革的潛力。透過展覽、教育活動和公共參與等,博物館能以具體、易懂且可參與的方式呈現氣候變遷等複雜議題,提升大眾認知,激發情感共鳴和理性思考,促使對話與實際行動。
科博館致力於永續的使命與行動
科博館長期關心環境議題,透過主題特展和教育活動,積極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將「致力永續」納入使命,回應2022年ICOM布拉格大會通過的博物館新定義。作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博物館之一,科博館期以自身影響力,促成正向改變。
2024年,科博館推出以「環境永續、氣候變遷及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年度三部曲特展。首部曲《材?不材?木的故事》探討木的特性與多樣性及其在環境與生態中的關鍵角色,提倡森林資源保護。二部曲《前進婆羅洲:我們與婆羅洲的距離》聚焦婆羅洲面臨的挑戰與衝擊,探索多元族群在自然環境中的共存。壓軸的《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運用互動科技與數位媒體,深入揭示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和改變契機,激發觀眾的反思與行動。
這些展覽從不同角度探討人類、生態系統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促進大眾對環境與社會永續的關注與參與,展現了科博館在社會議題倡議的積極貢獻。
《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主視覺
《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多元互動模式呈現氣候議題、沉浸感官體驗喚起行動意識
《氣候行動》特展融合了多重感官的多媒體展示、沉浸式展演與創新數位互動科技,結合實體造景、展示物件與標本,為觀眾打造虛實融合的全新觀展體驗。策展理念從多元視角探索氣候變遷議題,涵蓋了科學事實、跨世代且全面性的衝擊、可行的減緩與調適行動,以及未來希望,並強調氣候變遷是當下而非未來的威脅。展覽藉由情感連結,激勵觀眾採取積極行動,共同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展覽入口以「韌性未來的選擇」為主題,對比工業化時代人類活動引發全球暖化與融入氣候解方的韌性未來,傳達面對氣候變遷的抉擇。展區劃分為六大單元:「序曲」、「認識氣候變遷」、「生態危機」、「氣候危機」、「翻轉我們的世界」與「共創淨零世界」,每個單元運用了不同的展示技術與互動方式,深化觀展者的參與感和認知理解。展覽出口設有藝術家林嘉貞的三頻道錄像「崩塌的景觀:沒有一個表面與其他表面相同」作跋,以視覺與聽覺雙重感知,重新想像人類在變化環境中當下的處境。
各展區設計特色:
- 「序曲」透過北極圈大場景與弧形巨幕的虛實融合沉浸投影,讓觀眾彷彿置身破冰船,親歷極光與鯨群的美景。隨後,巨型3D光雕投影展演極地下雨與冰川崩解,強烈轉折喚起對氣候變遷的深刻警覺。
- 「認識氣候變遷」利用互動光雕牆與數位實驗裝置,直觀解釋氣候變遷的科學原理及溫室效應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同時,透過窺視洞的多媒體展示,完整呈現全球暖化使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及加劇的因果關係。
冰川崩解3D光雕投影
認識氣候變遷互動光雕牆
- 「氣候危機」以多層次的互動影音展版,系統性梳理科學報告和數據,詳細揭示氣溫升高的可能後果,並剖析氣候變遷對全球及臺灣的具體影響。特別設計的模型拿、放互動裝置,讓觀眾親身參與,直觀了解人類活動與暖化的因果連結。此外,4K 環景沉浸式劇場讓觀眾以第一視角親身感受極端天氣下的災害衝擊。
- 「翻轉我們的世界」回顧國際社會與科學界試圖扭轉地球暖化的努力,並以互動光雕牆展示應對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行動;同時,利用擴增實境(AR)介紹臺灣2050淨零轉型的路徑。觀眾還可參與「淨零綠生活」數位互動遊戲,體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減碳行動。
臺灣2050淨零轉型路徑AR體驗
淨零綠生活數位互動遊戲
- 「共創淨零世界」將觀眾從被動觀展者轉變為積極行動者,透過參與式藝術創作表達對氣候行動的聲音。展區設有超大彩繪未來投影牆及體感互動,邀請觀眾共創未來的希望景象。此外,錄音室設計讓觀眾留下對氣候行動的承諾,並透過生成式AI轉化為獨一無二的藝術畫作。這種創新的互動模式不僅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更將其行動意識具象化,賦予其連結社會的影響力量。
彩繪未來互動
公眾發聲AI藝術畫作
展覽還設計了「氣候行動任務」遊戲,觀眾可以掃描QR Code啟動任務,跟隨條漫故事情境探索展場、解任務並蒐集圖卡。這不僅吸引年輕族群的興趣,也為親子互動和共學提供豐富素材,促進世代溝通。觀展者在趣味中學習,深化對氣候議題的思考,無形中將氣候行動概念根植於大眾心中。
《氣候行動》特展自113年7月10日展到114年4月13日,至9月25日的參觀達53,840人次,顯見大眾對此議題的高度關注。展覽並獲得美國國際獎項協會(IAA)舉辦 2024年第2季繆思設計獎(MUSE Design Awards)共一銀及一金獎的肯定。
博物館在氣候行動的參與及實踐
當代博物館已逐漸轉變為推動公眾參與和社會行動的重要平台。面對氣候變遷,博物館憑藉其資源與影響力,可發揮催化劑的作用,促進凝聚社會力量共同應對氣候危機。
首先,博物館透過創新策展,可將複雜的科學知識以易懂且吸引人的形式呈現,讓不同背景與年齡層的觀眾都能理解和共鳴。《氣候行動》特展以多元數位互動與虛實融合沉浸式體驗,成功讓觀眾感受到氣候議題的真實與迫切、深入了解氣候調適行動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其主動參與的行動意識。
其次,博物館設計多樣化的教育與參與活動,可深化大眾對氣候行動的認同與參與感。《氣候行動》特展中的「氣候行動任務」、「淨零綠生活」與「共創淨零世界」等互動便是成功案例。這些設計讓觀眾親身參與其中並認同個人與集體行動的意義。此外,特展還延伸出一系列活動,如解說、野望影展、專題講座、主題書展、科教活動,以及與大學及政府單位合作的淨零課程和論壇等,提供大眾多元的探究、對話與行動參與平台。
第三,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可以透過跨機構合作進一步擴大。《氣候行動》特展是科博館與教育部、環境部及臺中市政府環保局共同合作的成果,並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聯手,確保展覽內容的專業性。特展還透過臺中市政府邀請臺中市高中(職)、國中小學校及環保教育志工等團體參觀,使其影響力深入校園及社群,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此外,博物館自身的實踐也是推動氣候行動的關鍵一環。科博館在日常營運中積極推動節能、資源循環等措施,並響應國家「淨零轉型」政策,進行碳排放盤查與減碳改善。
結語
面對氣候變遷,博物館能扮演引領社會關注氣候議題並促發對話與行動的角色。《氣候行動》特展成功將複雜的知識與議題轉化為易於理解、富有互動性與感官體驗的創新展示形式,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與互動探索中,深化對氣候變遷的認識與反思氣候行動的必要。《氣候行動》特展不僅是對氣候議題的行動召喚,更展現了科博館在社會行動的實踐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