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2021年線上年會:捍衛文化權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七條指出,文化是人類尊嚴與身分認同的根本,參與及享有文化是身為公民、社群及社會成員重要的一環。在各地,針對文化表達與身分認同的攻擊與日俱增,而全球疫情造成的後果更進一步加劇了社會與文化的不平等。本年度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RHM)年會將聚焦當代議題脈絡下的眾人文化權,並探討博物館因應之道,如何採取行動打破不平等的藩籬,凝聚共同的歸屬感。

誠摯邀請您參加此一日線上活動,共同參與這場重要又迫切的對話。我們希望能深入了解博物館可以如何維護眾人自由安全參與,並享有文化資產的權利;博物館在此之下扮演什麼角色?博物館又該號召什麼樣的行動?

透過一系列的互動辯論和國際案例探討,我們共同學習博物館如何挺身面對不公不義,守護那些努力打破虐待、偏見及歧視之牆的夥伴。

 

 

議程(會議時間為GMT+1時區


9:30-10:45 — 臺灣時間16:30開始

專題:藝術家也是社會運動者—行使人權宣言第二十七條保障之權利

講者:馬里克·艾爾納西爾(Malik Al-Nasir)

引言人:國立利物浦博物館群博物館及參與計畫執行長珍妮特·達格代爾(Janet Dugdale)

英屬圭亞那詩人及口語藝術家馬利克·艾爾納西爾(Malik & The O.G’s口語表演團)討論對黑人離散者來說,殖民主義與奴隸制度如何摧毀身分認同,並破壞文化自我意識的歷史轉型。馬里克會分享自己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他如何在後殖民的世界裡重拾自己的非裔南美文化認同,又如何透過藝術與行動主義重申自己的文化根源。一如人權宣言第二十七條明言「人人有權享有文化,文化是人類尊嚴與身分認同的根本」。

馬里克討論了系譜學、人類學和 DNA 對於我們建立自己真實的樣子所代表的重要性。他說:「回到圭亞那,重新認識自己南美傳承的這趟旅程,實際上既是尋找失落的家族血脈關係,也是歷史真相的探尋。發現自己的祖母是美洲原住民加劇了我本就錯綜複雜的自我認知,發現自己有蘇格蘭蓄奴貴族血統這點則打下了典範轉移的基礎,動搖了我們看待跨大西洋奴隸制度的觀點,比如南美德梅拉拉的奴隸制度。」。

馬里克將參考自身文化認同在英國遭到摧毀的經驗,比對探討文化同化與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的議題,另外以詩歌的藝術形式搭配其導師吉爾·斯科特-赫倫(Gil Scott-Heron)及其口語表演團體「最後的詩人」(The Last Poets)主張的行動主義,兩者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教育了本是半文盲街頭浪兒的他,成為有碩士學位的學者,也形塑了他自己的行動主義,帶來文化覺醒。

他也會說明在殖民偏見的背景下,重新調整文化身分認同時,「藝術運動者」(藝術家/社會運動者)所扮演的角色。


11:00-12:30 — 臺灣時間18:00開始

文化近用—是特權還是人類需求?博物館要如何採取行動?

主席:國際奴隸博物館( 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s)館長理查·班傑明(Richard Benjamin)

講者:

國際奴隸博物館( 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s)尚-馮索瓦-馬尼科姆(Jean-Francois-Manicom)

挪威埃茲伏爾1814(Eidsvoll, 1814)托萊夫·哈姆雷(Torleif Hamre)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愛黛兒·奇諾維特(Adele Chynoweth)

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sia Pacific)陳佳利

在世界各地,針對文化表達與身分認同的攻擊與日俱增,而在有些地方,享有文化資產是保留給少數人的特權,許多公民及團體無法參與文化生活。在社會與文化不平等攀升的年代,捍衛個人與社群參與享有文化的權力就顯得前所未有地重要,而博物館在此的角色是什麼呢?博物館是否有所作為?

本場次將探討國際案例,案例中的博物館及組織努力提升意識,為所有人開創管道,推動平等機會。本場次透過互動討論,邀請講者及與會者找出大家共同的挑戰,並交流不同的參與實務經驗,讓人人都可以享有、維護、交流、發展文化資產與文化表達,同時也從他人的文化資產及文化表達中獲益。


14:00-15:30 — 臺灣時間21:00開始

博物館界的網路霸凌與偏見:如何防衛、準備及因應

講者:

利物浦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媒體公關專員 薩哈爾·貝亞德(Sahar Beyad)

萊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Leicester)殖民農村計畫主任 柯琳·福勒(Corinne Fowler)

安東尼沃克基金會(Anthony Walker Foundation)策略領導 班·歐蘇(Ben Osu)

康瓦爾博物館群夥伴關係(The Space and Cornwall Museums Partnership)營運長 約翰·懷特,

針對挺身對抗種族主義者的網路霸凌日益惡化,許多博物館及文化組織也因公開為不平等發聲及表述而遭到抨擊,使員工成為目標,或在某些情況下更成為謾罵的對象。當組織在挺身捍衛其組織價值並回應公眾時,也需要確認員工有所保障。本工作坊希望可以處理一些這類議題,同時能共同提出建議,讓博物館知道在對抗種族主義及不平等時,能如何更有把握地強力回應,展現支持。


16:00-17:00 — 臺灣時間23:00開始

人權博物館所面對的挑戰

主席:智利記憶與人權博物館(Museum of Memory and Human Rights)拉彥‧古提耶瑞茲(Rayen Gutierrez)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主席古耶莫·惠佩(Guillermo Whpei)及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創辦主席暨現任副主席大衛・佛萊明(David Fleming)將於直播活動中探討人權博物館當前議題挑戰,並論證博物館該如何迎難而上。本活動可於直播前先遞交問題並參與即時討論。


17:30-19:00 — 臺灣時間00:30開始

傍晚專題

講者:龍尼麥德信託(The Runnymede Trust)執行長哈利瑪·貝古姆(Halima Begum)博士

引言人:國立利物浦博物館群館長蘿拉‧派伊(Laura Pye)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2021年線上年會:捍衛文化權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2021年線上年會:捍衛文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