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HRM-AP第八期新訊—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一窺深植緬甸的長期創傷

作者:翁明

翁明(Aung Min)於 1964 年生於仰光,近年在仰光藝術界備受關注。1990 年,翁明畢業於仰光第一醫學大學(University of Medicine 1 Yangon)後,便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行醫,後來轉往仰光,持續執業至 2018 年。他曾於 1999 年出版首本小說《噩夜》(Dreadful Night),2004 年《肩負使命來到鎮上》(I Came to this Small Town with a Duty),以及 2010 年的《緬甸當代藝術:第 1 部》(Myanmar Contemporary Art part 1)。2007 年,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影視學院(FAMU)在仰光舉辦工作坊,翁明因緣際會下開始接觸電影與創作劇本,並於 2010 年推出首部紀錄片《我的診所》(The Clinic),講述他行醫仰光郊區的日常。2012年,他開始撰寫劇本,構思之後 2014 年的作品《和尚》(The Monk)。翁明醫師和妻子兼同事—精神科醫師姍衫鄔(San San Oo),共同創辦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Aung Mental Health Initiative,Aung MHI)。

 

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

這個計畫前身為翁診所(Aung Clinic),位在仰光,專門治療心理疾病患者。除了每週舉辦成員餐會,也自 2019 年起每年策畫藝術治療展覽《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 No Trauma No Art)。


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一窺深植緬甸的長期創傷

翁診所及當地普遍的健康問題

翁診所在 2000 年創立於仰光北達貢區郊外,當年政府劃設該區是為了安置軍事執政下的公務員,直接在農地上動土建造,當地多處嚴重積水、街道陰暗,而且犯罪猖獗,這些貧困地區的居民多為勞動人口及貧民。居民普遍因為貧窮而有健康問題,還有許多人罹患精神疾病或是毒品成癮,當年可說是緬甸史上最晦暗無光的時期。

2023 年;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繪心居的團體繪畫治療。 成員:翁明醫師、愛麗莎(Eliza)、巴布桐(Baboo Daung)、索溫倫(Soe Win Lwin)、艾倫(Aaron)、紐閔文(Nyo Min Win)、倪旎瑪(Ni Ni Mar)、顏林飛(Yan Lin Phyo)、苗柳翁(Myo Thura Aung)。

2023 年;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繪心居的團體繪畫治療。 成員:翁明醫師、愛麗莎(Eliza)、巴布桐(Baboo Daung)、索溫倫(Soe Win Lwin)、艾倫(Aaron)、紐閔文(Nyo Min Win)、倪旎瑪(Ni Ni Mar)、顏林飛(Yan Lin Phyo)、苗柳翁(Myo Thura Aung)。

翁診所發展替代療法及包容性治療

翁診所的創辦人分別是精神科醫師姍衫鄔,以及全科醫師翁明。姍衫鄔醫師先前任職於仰光精神專科醫院(Yangon Psychiatric (Mental) Health Hospital),那裡宛如契訶夫筆下《第六病房》的現實版,鐵鍊、個別管束、虐待、亂無章法的電痙攣療法等都是常態。姍衫鄔醫師於 2010 年離開該院後,開始在翁診所嘗試替代治療和包容性療法。

之後越來越多心理疾患患者開始到翁診所就醫,其中不乏重大個案需要終身治療。到了 2012 年翁山蘇姬獲釋後,緬甸國門稍微開放,姍衫鄔醫師開始能出席國際上的心理健康研討會,並在翁診所導入新的應用理論—心理健康與心理社會支持(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到了 2015 年,翁診所逐漸轉型為心理健康計畫,聚焦於重大心理疾病個案,並成立繪心居(the Room),給成員一個創作環境,同時免於歧視與偏見。

2016 年;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剛起步,繪畫治療。 成員:翁明醫師、愛麗莎(Eliza)、邱蓋(Kyaw Khaing)。

2016 年;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剛起步,繪畫治療。 成員:翁明醫師、愛麗莎(Eliza)、邱蓋(Kyaw Khaing)。

社區廚房,每週一上午 10 點至中午 12 點供餐,餐後便是繪畫治療時段。 成員:愛麗莎、巴布桐、索溫倫、艾倫、紐閔文。

社區廚房,每週一上午 10 點至中午 12 點供餐,餐後便是繪畫治療時段。 成員:愛麗莎、巴布桐、索溫倫、艾倫、紐閔文。

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成員和「十男」(TEN MEN)團隊一起在2024年《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展覽上拍攝《午夜仰光》(Yangon Midnight),這是一部由十男企畫的影片。

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成員和「十男」(TEN MEN)團隊一起在2024年《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展覽上拍攝《午夜仰光》(Yangon Midnight),這是一部由十男企畫的影片。

姍衫鄔醫師與翁明醫師開始在治療中加入藝術元素,搭配「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迎來一項成果。也就是個案即使患有重大心理疾病,也能當藝術家,且能夠獨立作業。若有問題不知如何表達,就透過繪畫訴說。醫師們與成員一起創作、共煮共食。後續開始有小組討論,作品也展出在 2019 年舉辦的第一屆《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No Trauma, No Art)展覽。

《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是計畫發起的系列藝術活動,對外展示創傷知情照護的過程,2019 年首屆活動後每年定期舉辦。

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成員和「十男」(TEN MEN)團隊一起在2024年《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展覽上拍攝《午夜仰光》(Yangon Midnight),這是一部由十男企畫的影片。

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成員和「十男」(TEN MEN)團隊一起在2024年《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展覽上拍攝《午夜仰光》(Yangon Midnight),這是一部由十男企畫的影片。

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成員和「十男」(TEN MEN)團隊一起在2024年《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展覽上拍攝《午夜仰光》(Yangon Midnight),這是一部由十男企畫的影片。

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成員和「十男」(TEN MEN)團隊一起在2024年《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展覽上拍攝《午夜仰光》(Yangon Midnight),這是一部由十男企畫的影片。

 

趙德胤導演協力呈現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緬甸社會心理健康的縮影

趙德胤導演於 2016 年回到緬甸,希望將翁診所的情形拍成電影。他在緬甸的第一部作品《冰毒》(Ice Poison,2014)就呈現了緬北地區居民的心理創傷及日常問題。*趙導的拍攝手法單純,影響卻極其深遠,擅於刻劃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病痛。他參觀繪心居,也和醫師及個案相處花時間相處,之後開始構思,以簡單的診所為背景,醫師本身也可能生病,投射一層陰影,反映出國家動盪。在趙導及劇組傾注耐心、決心、努力之下,完成了 2024 年的《診所》(The Clinic),描繪充斥在緬甸社會的心理健康問題。

緬甸自 1962 年便長期處於軍事威權統治,對於國內居民,創傷已是日常,還要承受整個國家的龐雜集體創傷;家庭、學校、職場、醫院、監獄等場域都可能讓人感到煎熬。就這個計畫將近十年觀察,精神疾病個案除了自身的議題,還要面對全國都在經歷的痛苦,因此才發生許多社會事件,暴力頻傳,社會情勢越趨窘迫。為此,該計畫憑藉藝術活動,從心理及社會層面支持參與者。另一方面,更有趙德胤導演的《診所》,描繪一間普通診所如何成為安全友善的空間,將當地的轉變搬上大螢幕。

趙導表示:「出身緬甸撣邦地區,想要致富就只有兩個方法;你要嘛是販毒,要嘛就加入武裝集團。」他透過作品忠實呈現緬甸的情形,即使這個國家風雨飄搖,他仍堅持不懈地挺進,這個複雜的長期問題,在國內鮮少受到正視。

 

透過拍攝,映照自身

翁明於 2013 年成立獨立電影團體「十男」,協助緬甸的新銳導演製作多部短片與紀錄片。

翁診所心理健康計畫和 十男團隊位在同一座設施,由繪心居照護重大心理疾病患者,十男則負責製作電影,希望結合藝術與治療,從心理及社會角度支持他人,並引導成員省思自身議題。

我的國家彷彿站在懸崖邊,人民應該要能直抒胸臆,並記錄下時代軌跡,治癒自身之餘也互相幫助。但在獨裁統治下要步步為營,因為威權壓迫和封鎖限制,要在緬甸表達己見十分危險。

而拍電影就是我的寫作,鏡頭即是我的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