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HRM-AP第八期新訊—臺灣歷史的離散記憶:流亡藏人的生命軌跡

關於作者:張文馨 

張文馨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研究助理。主要研究關注困難歷史、當代議題以及博物館與國際社群合作與共創。曾策展及發表與前臺籍慰安婦、不義遺址、東南亞新住民/移工相關論文,並參與執行國際良知遺址聯盟校正知識記憶庫計畫(Correcting the Record)以及被迫流離失所離散者記憶計畫(In Their Own Voices- Victim-Centered Documentation and Memorialization of Forced Displacement)。 

 

關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簡稱臺史博,以「世界中的臺灣」為視野,以博物館歷史學為基底,透過臺灣文物保存與近用、歷史議題對話、國際合作以及知識平權共筆,闡明多元文化價值,以多元角度及跨族群視野講述人與土地的故事。做為促進臺灣文化認同及面對當代議題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 

 


臺灣歷史的離散記憶:流亡藏人的生命軌跡 

一、臺灣的多元族群歷史 

臺灣的歷史是由多元族群共譜而成,綜觀歷史進程,歷史上的臺灣人來自四方,因著生存、開墾、傳教、殖民、戰爭等因素遷徙、移動至臺灣定居發展。近30年來,全球化浪潮帶來了東南亞婚姻移民以及藍領移工,豐富臺灣移民社會的多樣性。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自2013年起,通過策劃「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2017年的「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橫越時間軸序,敘述跨國家庭,及個人的移動記憶。經多年積累與社群共做經驗,2023年啟動在臺「非公民」社群展覽發展計畫,將焦點轉向歷史上隱沒的離散者身影。 

 

二、臺灣歷史與當代的「非公民」 

自17世紀以降至清朝中末葉,臺灣社會中流動性高的無籍之人為數不少,他們經常往返於臺灣和中國兩岸,這些人並非中華帝國下的編戶齊民。當代臺灣的國族邊境歷經從嚴格管制到解嚴開放,加入全球化產業鏈結行列後,人與物跨越邊境的交流成為常態。現代「國家」的發展,邊境看似開放,但由於個人的國籍、階級、種族與性別,穿越邊界的成本和門檻各有不同。游離於邊界的跨國移動者,有人因為國家或個人陷入困境,或是為了尋求更好的未來而被迫遷徙。這些流離失所移動的個人與家庭,先後滯留臺灣,成為在臺的「非公民」,有人就此得以安身,有人再度流轉他鄉,也有人須隱姓埋名四處躲藏。 

隨著現代國家的發展和全球持續發生的衝突與壓迫,因政治、法律問題而成為『非公民』的個人和家庭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的一部分,流亡藏人便是其中的一個顯著群體。他們在臺灣的歷史和現實,反映了全球離散與跨國移動的複雜性。 

西藏之家。作者:邱宗怡。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西藏之家。作者:邱宗怡。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三、流亡藏人在臺灣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流離失所人數已破1.2億人口,其中包括因為政治因素、法律問題不具備國籍身分之人。目前流亡於世界各地的離散藏人約莫有16多萬人,多數居住於印度以及尼泊爾。在臺灣先後來臺的藏人約計有1,000多人,除了最早隨著國民政府來臺的少數藏人,多數是在威權統治時期,因著兩蔣政府「反共陣線」被招募來臺。解嚴之後,直到李登輝政府時期,會見精神領袖尊者達賴喇嘛,臺灣與西藏流亡政府關係破冰,臺灣遂成為流亡藏人海外遷徙中途之一。來臺藏人因著落日條款,部份取得在臺合法居留或是公民權,但是仍有人因法律因素被迫選擇非法居留,縱使自80年代後藏傳佛教在臺弘法事業蓬勃,在臺流亡藏人社群聲音,卻在臺灣歷史敘事中消聲匿跡。 

來自印度及尼泊爾流亡藏人第二代的在臺藏人,自幼所受教育以英文及藏文為主,在以「漢人」為多數人口的臺灣社會,語言、飲食、生活習慣等差異成為其進入臺灣社會的挑戰,而其子女也難以在臺接受藏文教育及文化薰陶。不少海外流亡藏人尚有親屬仍在原鄉,近年來在中共愈發全面性掌控藏區宗教、語言、文字及文化的嚴峻壓迫下,其社群成員於臺灣公眾領域的現身愈發困難。雖然多重不利因素,讓離散社群不易處於主流社會,在臺流亡藏人社群內部凝聚力高,為保存其身分認同,為下一代傳襲語言及文化,透過舉辦佛法及藏文班,藉由聚會活動來凝聚社群成員。

在合作策展工作坊中,臺史博邀請在臺流亡藏人,集體共創移動軌跡地圖。

在合作策展工作坊中,臺史博邀請在臺流亡藏人,集體共創移動軌跡地圖。

四、策展計畫與不傷害原則 

臺史博策展團隊在西藏流亡政府駐臺辦公室-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的協助下,逐步建立與社群的信任關係。透過國際良知遺址聯盟(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Sites of Conscience, ICSC)「被迫流離失所離散者記憶計畫」,在ICSC的指導下,遵循不傷害原則(Do-No-Harm Principle),即避免合作策展對離散社群造成再度創傷(Re-traumatize)。參與者可自由加入/退出計畫,並隨時取回提供的資訊。博物館在任何資訊揭露前皆需獲得當事人同意,並確保個人資訊隱匿,以妥善運用相關資料。這些原則的遵循,是為了確保策展過程中的每一步驟都能尊重參與者的隱私和安全。 

為了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參與者自在分享個人生命經驗,臺史博團隊邀請在臺流亡藏人音樂家共同合作,透過音樂、飲食等軟性方式,避免揭露敏感資訊,以共創方式鼓勵與會者分享跨國移動生命軌跡。與會者中,有人從中國藏區翻山越嶺來到印度達蘭薩拉追隨尊者,也有人是在印度或尼泊爾出生的第二代,通過特殊方式取得來臺護照,最終獲得合法居留。每個人來臺的路徑各不相同,但他們共同面臨過臺灣政府對流亡藏人入臺的嚴格管控,以及為求安身而上街頭表達訴求的過程。 

在臺流亡藏人的生命軌跡表面看似與多數臺灣人不同,但回望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受壓迫歷史的相似性及共通性,與島嶼歷史及記憶緊密相扣。 


[1] 國家文化記憶庫-西藏之家。瀏覽日期:2024 年 6 月 25 日。